城固縣吉飛車輛有限公司
聯系人:龔先生、李先生
銷售電話:18717460916
辦公電話:0916-7293108
公司地址:城固縣(108國道邊)縣運司斜對面
“木桶效應”突出
在李道亮看來,“農業4.0”是一個新興事物,我國目前還處在“概念的界定、內涵的豐富、示范工程設計”這一階段,“農業4.0”是對現代信息技術的高度集成,投資大,風險也大,具有典型的木桶效應。
在國外,根據區位差別,美國學者把現代農業分為都市農業、郊區農業和鄉村農業。在廣大農村地區,現代農業的重點是機械化和信息化,發展規模化的“生態農業”和“精準農業”,提高農業土地生產率和勞動生產率。
何傳啟向記者表示,在都市和郊區,現代農業借鑒“工業4.0”的理念是可行的,“但必須與有機農業相結合”。
“農業是高風險的產業,既與季節性和保鮮期有關,也與氣候和市場變化有關。”何傳啟表示,要減少農業風險,就需要把先進技術、先進管理和先進經營模式聯系起來。單純采用高技術,也許可以帶來高產出,但未必有高效益和高回報。
眾所周知,經濟和市場是“物以稀為貴”。農業效率很高,農產品很豐富,農產品價格可能會下降。
“控制農產品成本的關鍵是控制‘相對成本’,而不是絕對成本,就是要作投入產出分析,或者成本效益分析,把農產品的相對成本(相對于產品價格的成本)降下來,效益最大化而不是效率最高化。”何傳啟說。
協同發展是關鍵
“農業4.0”的發展以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技術為關鍵,“突破涉及農業物聯網的核心技術和重大關鍵技術,迎合現代農業的發展需求是‘農業4.0’走向現實的必經之路。”李道亮說。
目前我國信息技術在農業的應用領域還不是很大,當這場跨行業的變革拉開序幕,一、二、三產業融合的步伐開啟時,傳統農業如何有效地應對信息化帶來的機遇和挑戰?
毋庸置疑,涉及信息產業的投入前期成本巨大,一旦建成,為單個使用者提供服務的邊際成本幾乎為零,這一特點使得未來產業進入的門檻越來越高。“農業生產想要發展壯大,就要學會合作和信息共享。”一位業內專家指出。
李道亮認為,我國農業專用傳感器技術的研究相對還比較滯后,特別是在農業用智能傳感器、rfid等感知設備的研發和制造方面,許多應用項目還主要依賴進口感知設備。
在張建華看來,在農業物聯網方面,相關的傳感器技術、無線傳輸技術都已經獲得了較大的發展,基本能夠適合現代農業4.0建設的需求。“但要注意物聯網與大數據分析、與農業生產實際、與農產品市場流通等相結合。”
據了解,目前中國農業大學、國家農業信息化工程中心、中國農科院等單位已開始進行農用感知設備的研制工作,“但大部分產品還停留在實驗室階段,其產品和國外產品存在不少差距,離產業化推廣還有一定的距離。”李道亮表示。
“‘農業4.0’是現代農業的最高階段,隨著技術的進步,也可能會出現農業4.0的初級、中級、高級和終級等不同時期。”李道亮補充道。
延伸閱讀
農業發展的“三部曲”
農業1.0:依靠個人體力勞動及畜力勞動的農業經營模式,人們主要依靠經驗來判斷農時,利用簡單的工具和畜力來耕種,主要以小規模的一家一戶為單元從事生產,生產規模較小,經營管理和生產技術較為落后,抗御自然災害能力差,農業生態系統功效低,商品經濟較薄弱。農業1.0在我國延續的時間十分長久,傳統的農業技術的精華在我國農業生產方面產生過積極的影響,但隨著時代進步,這種小農體制逐漸制約了生產力的發展。
農業2.0:即機械化農業,是以機械化生產為主的生產經營模式,運用先進適用的農業機械代替人力、畜力生產工具,改善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業生產條件,將落后低效的傳統生產方式轉變為先進高效的大規模生產方式,大幅度提高勞動生產率和農業生產力水平。
農業3.0:隨著計算機、電子及通信等現代信息技術以及自動化裝備在農業中的應用逐漸增多,農業步入3.0模式。農業3.0,即信息化(自動化)農業,是以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和局部生產作業自動化、智能化為主要特征的農業。通過加強農村廣播電視網、電信網和計算機網等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充分開發和利用信息資源,構建信息服務體系促進信息交流和知識共享,使現代信息技術和智能農業裝備在農業生產、經營、管理、服務等各個方面實現普及應用。與機械化農業相比,自動化程度更高,資源利用率、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更大。